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,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(R&D)经费保持稳定增长,总量超过3.6万亿元,比上年增长8.3%,实现稳定增长,投入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。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基础研究,大科学装置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,在量子科技、生命科学、物质科学、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。在打造更高质量、更加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方面,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,资金投入渠道逐步多元化;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强化,创新生态持续优化,开放、包容、合作的创新氛围日益浓厚,整体科技创新实力稳步提升。
一年来的成绩引人瞩目: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,飞腾系列国产CPU总销量突破1000万片,国产大飞机C919累计承运旅客突破100万人次。我国自主研制的水冷磁体成功产生42.02万高斯的稳态磁场,在国际强磁场水冷磁体技术发展过程中迈出重要一步;破解叶绿体基因“转录机器”构造这一科学界公认的世界性难题,成功破译复粒稻“三粒一簇”的遗传奥秘……这些重大科技成果,标注着科技创新的中国高度,展现了创新者勇攀科技高峰的奋进姿态。
一些统计数据从一个侧面表明我国科技硬核实力,彰显了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持续加快的趋势: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的位置升至第11位,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%以上。我国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蝉联世界之首,制造业增加值规模连续14载位居全球第一,研发人员、高水平论文、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保持世界第一。同时,我国已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最大、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,建成全球最大、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;光伏组件产量连续16年居世界首位,为全球提供了70%的光伏组件和60%的风电装备。这充分验证了我国稳步提升的创新实力,并催生出新产业、新模式、新动能,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谱写生动篇章。
成就的取得与政策支持密切相关。2024年9月份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提出,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、人才强国战略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一体推进教育发展、科技创新、人才培养。2024年11月份,修订后的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》公布,大力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,鼓励科研人员勇闯科学的“无人区”,同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青年人才,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,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,并将“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”作为2025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。
当然,一些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。当前,我国在科技、人才和资源领域面临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剧,核心科技攻关难度不断增加。如何平衡创新探索与效益导向,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,是未来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。
加强顶层设计,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。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,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主线,统筹推进战略规划、政策措施、科研力量、重大任务、资源平台、区域创新等方面。不断完善创新机制,保障创新主体与资源有效协同,提升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质量、效率和韧性。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决策指挥体系、组织运行机制、配套政策体系等。统筹政策、计划、资源,继续启动实施国家科技重大项目,合理布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,提升国家科技治理效能。进一步优化科技人才引育机制,为不同阶段和类型的科技人才提供成长平台和发展路径,从体制机制上畅通教育、科技、人才良性循环。
推动科技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,以良好科技创新生态激发活力。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双链耦合,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、创新链布局产业链,进一步营造开放、包容、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。扎实加强产学研用合作,明确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安全配资炒股,构建完善龙头企业牵头、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撑、各创新主体协同互动的创新联合体。发展高效强大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,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,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,促进科技成果高质量供给、高效率转化。(本文来源:经济日报 作者:韩旭 刘志中)